close


分類:消防知識
2009/02/19 17:20

在評估階段,人們決定「逃」或「戰」,會受到周邊群眾的影響,常會藏起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,只是盲從。在1971年一個火災案例中,消防隊接獲報案到達現場時,現場大約有300人在圍觀,當時的溫度是攝氏零下12度,而事後調查發現這場火警大約燒了90分鐘後才接獲報案。大家圍觀卻不報案。


在 火場中不合群的選擇,通常都是「兩利相衡取其重」的結果。一般而言火災發生時,大家會選擇互相合作,但是如果有一些人距離出口較遠,他會想如果我還浪費時 間幫助他人,一定逃不出去,於是拼命往前衝。當有人採取這種行為時,就會影響別人,讓爭先恐後成為火災應變的主要選項。


 


評估後的選擇跟個人的特質及養成教育有很大的關係。一般人會選擇自己習慣的方式,不會去扮演自己不熟悉的角色,以降低面對威脅時之焦慮。平常習慣當狗熊,緊急時不太可能會變成英雄。


在一個27層辦公大樓的火災後,學者訪問了40位 大樓用戶,發現火災當時,緊急疏散計畫並沒有發揮功能,此時個人平時所受的消防訓練,反而成為逃生成功與否的關鍵。而火場應變會涉及個人所知、一個人或一 群人、個人在團體中平常所扮演的角色、一群人組織及架構(是烏合之眾還是訓練有素的單位)。如果在火災時如果大家還在觀望時,有人第一個做的動作是「逃 生」,其他人也會跟著逃。另外一個研究訪問了一棟8層辦公大樓火災,458位民眾後發現熟悉現場環境的人會選擇幫助他人及滅火,不熟悉的人則選擇逃生。


執行(Commitment)


執行是指依評估之後的決定,所進行的實際行動。行動之後可能會成功或失敗,成功則所有憂慮不安解除,即便火勢持續擴大;失敗則進入下一階段「在評估」。


 


再評估(Reassessment)


再評估是壓力最大的時刻,因為這代表執行失敗,此時需要更多之努力,而且可選擇的作為會變得較有限,受傷及失敗機率會增高,成功的機率會下降。


 


在上述6個察覺(Recognition)、確認(Validation)、定義(Definition)、評估(Evaluation)、行動(Commitment)、再評估(Reassessment)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,狀況隨時在改變,因應的流程也會跟著變動。當在「察覺」(Recognition)這個程序時,如果危險增加,人的生理及心理反應會較平常遲鈍。進入到「確認」(Validation)及「定義」(Definition)階段,人們和其周邊的人針對危險的討論會增加。這段時間的討論會成為「行動」(Commitment)、「再評估」(Reassessment)階段的重要參考。越到這6個連續過程的後面,壓力會越大,而採取的應變作為的動機是為了降低這些壓力。


在「行動」(Commitment)、「再評估」(Reassessment)階段,人們會可能會緊張而喪失能力,包括講不出話,甚至會產生放棄之念頭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五股婦宣導隊 的頭像
    五股婦宣導隊

    五股婦宣隊的部落格

    五股婦宣導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